手机: | 13750863883, 18511067130 |
电话: | 0533-3029099 |
传真: | 0533-3029099 |
地址: | 芜湖市鸠江区机器人产业园/南通市崇川经济开发区 |
日前,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公告,对起草的《安徽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详情如下:
附件1
安徽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
(征求意见稿)
人形机器人是未来产业的重要方向之一,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将重新定义AI时代的工人,将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为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加快推动我省人形机器人产业集聚和高质量发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我省发展基础和优势
我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在整机、关键零部件以及人工智能算法等方面具备一定发展基础,在产业链部分关键环节形成了一定技术积累。截至目前,涉及人形机器人高校院所研发团队11个,产业链企业21家,其中合肥15家,芜湖16家,蚌埠2家,马鞍山1家。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中科大的仿生灵巧手、合工大的仿真系统与实时控制算法、安大的仿生机器人球形关节伺服电机应用基础研究、安工程的人机自然交互与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等技术成果国内领先。大脑方面。科大讯飞在国内率先拉通以大模型和具身智能为代表的机器人“大小脑”到“肢体”运动控制的全链路。江淮中心开展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的人形机器人“智慧大脑”关键技术研究。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数据空间研究院,自研原子大模型 Atom,在全球开源平台GitHub上获得超过1.1万星标,创建并运营国内最大的Llama开源社区,在“开源中国”专区排名第一。小脑方面。江淮中心已建立人形机器人“小脑”智能控制平台软硬件框架。中科大在仿生机器人、智能驱动材料方向国内领先。合工大在驱动控制算法方面国内领先。中科深谷、合肥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相关产品实现产业化。埃夫特正开展机器人低耦合实时操作系统研究,并计划在人形机器人上应用示范。关键零部件方面。中科深谷、埃夫特的驱动器、控制器,安徽大学、中科深谷、清能德创、清川电气的伺服电机,中科院合肥物质院的柔性力敏传感器、安徽埃力智能的智能力控传感器、合肥海康威视的视觉感知系统、北方微电子的MEMS传感器等已有成熟技术成果或产业化,国轩高科、盟维新能源等具备人形机器人动力电池研发转化能力,中科院合肥物质院结构设计和合肥柔性科天智能柔性皮肤技术国内领先。虽然我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在创新资源、产业基础、抢先布局等方面有一定优势,但与北上广深等地相比还有差距,存在创新成果有短板、创新生态未形成、统筹机制未建立等问题。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跟国内外人形机器人发展趋势,结合我省产业发展的资源禀赋和现实基础,加快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坚持发挥优势、重点突破、扬长补短、聚力攻关,着力在抓创新、拓场景、优布局、强保障四个方面发力,加快推动我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为安徽省塑造未来产业体系提供重要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27年,围绕“23456”目标体系,初步构建安徽省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和产业生态,形成产业化能力。2:构建两个中心,即合肥市研发制造与应用中心、芜湖市关键零部件生产配套中心;3:建设三大平台,即为人形机器人专设的省级创新平台、融资平台、招引孵化平台;4:打造不少于4种型号有国内代表性的人形机器人整机;5:开发控制器、高功率密度高性能伺服驱动器和伺服电机、一体化关节、轻质灵巧手、电子皮肤等5类优势部组件;6:推出面向制造、应急、商贸物流、医疗健康、家庭服务、文旅服务等六大领域场景的多类型人形机器人产品,形成示范应用。
到2030年,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进程加速,应用场景更加丰富,相关产品深度融入实体经济,建成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
三、发展重点
1.做优整机。①开发面向巡检巡视、设备检修等场景的多模态大模型人形机器人。②开发面向国网、水务、石化等领域的特殊作业人形机器人。③开发面向汽车、3C制造、钢结构、光伏等领域的轻量化大模型人形机器人。④开发面向家政服务、养老陪护等领域的智能机器人。
2.锻造长板。结合我省发展基础和优势,重点发展4个方面。大脑方面,重点支持优势单位开展“智慧大脑”研究,开发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多类型机器人“大脑”模型,开发通用智能机器人技术底座。小脑方面,推动基于模型和基于学习的双足行走运动控制算法成果转化,重点发展对应技术路线的机器人超脑硬件控制系统及控制器等产品。肢体方面,加快推动电机驱动、液压驱动和材料驱动技术成果转化,重点发展伺服电机、驱动器和高力敏触觉传感器等产品;推动一体化关节、轻质灵巧手、软体手、柔性康复手套、双足、电子皮肤等既有成果产业化。检验检测方面,重点推动国家人形机器人检验检测平台建设。
3.补齐短板。聚焦高端减速器、长续航动力电池、轻量化骨骼、肌电传感器以及专用软件等短板环节,采取定向招引、技术合作、引进团队等方式,逐步完善产业链条。
4.共建生态。①构建省级“创新平台+产业基金+招引孵化基地”创新体系;②建设人形机器人中试验证、检验检测、成果转化等研制基础条件;③完善攻关、金融、人才等政策支持体系。
四、主要任务
(一)攻克关键技术。
1.重点攻关具身智能等先进技术。聚焦人形机器人“大脑”“小脑”“肢体”以及“关键共性技术”,结合我省实际加快布局优势领域。开发基于AI大模型的“大脑”,以通用多模态大模型为基础,构建感知-决策-控制一体化大模型,增强环境感知、行为控制、人机交互能力。开发控制运动的“小脑”,通过模仿学习和强化学习训练构建机器人运动控制大模型,提高复杂地形通过、全身协同、精细作业能力。依托现有机器人技术基础,系统部署“机器肢体”,突破高动态、高爆发、高精度运动结构技术,研发高强度高集成本体、轻量化骨骼、高精传感的强健肢体。加强高密度能量供给、多源感知等共性技术攻关。搭建包含机器人动作库、物体知识库和数据采集平台的具身数据中心,以及验证仿真中心和算力中心。通过合作开发、开源共享方式,打造具身智能开源开发平台。(牵头单位:省科技厅,配合单位:省发改委、省工信厅、合肥市人民政府、芜湖市人民政府)
2.加速推进人形机器人创新平台落地。以重大工程落地和关键技术突破为重点,推进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建设。采取“公司+联盟”模式,联合优势企业、江淮中心、相关股东、联盟单位和上下游企业,以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应用为目标,以承担并完成国家、省重大项目攻关为主线,建设人形机器人研制基础条件,解决产业共性急需,形成整机、关键部组件等一批通用型成果,形成规模效应,逐步摸索出“创新中心+产业基地+产业投资基金”的落地方式。支持平台加强模型优化算法开源、中试验证和检验检测等关键支撑服务能力,搭建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渠道;推动创新平台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中科院智能所等相互赋能,加快与元宇宙、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融合,探索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模式。(牵头单位:省发改委,配合单位:省科技厅、省工信厅、合肥市人民政府、芜湖市人民政府)
3.大力推动系统集成部署能力提升。提前布局传感硬件标准化集成、系统软件接口和中间件标准化体系建设;构建基于人形机器人运营管理及多样化服务供给的云端大脑;复用我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技术,在关键部组件上实施迁移转化,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迭代更新。以应用需求为导向,研究多领域场景的人形机器人系统部署解决方案;引导人形机器人企业向“5G+边缘计算+分布算力”算力网络转型;深入开展通用大模型安全可控技术研究,构筑人形机器人的安全数智云,提供“链接+感知+计算+智能”的算网一体化安全服务;推进人形机器人行业数据、知识库建设,推广算法交易。(牵头单位:省工信厅,配合单位:省数据资源局、省市场监管局)
专栏1:关键技术攻关方向
“大脑”关键技术群。围绕动态开放环境下人形机器人感知与控制,突破感知-决策-控制一体化的端到端通用大模型、大规模数据集管理、云边端一体计算架构、多模态感知与环境建模等技术,提高人形机器人的人-机-环境共融交互能力。依托我省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强化大模型算法、关键技术和模型软件的攻关,开发并持续完善人形机器人大模型。充分挖掘应用场景资源,扩充高质量的多模态数据,建设人形机器人大模型训练数据库,创新数据自动化标注、清洗、使用等方法。面向特定应用场景需求构建场景库,开展大模型仿真测试,不断改善和优化大模型算法,推动模型性能迭代提升。
“小脑”关键技术群。面向人形机器人复杂地形通过、全身协同、精细作业等任务需求,开展高保真系统建模与仿真、多体动力学建模与在线行为控制、典型仿生运动行为表征、全身协同运动自主学习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制高性能运动控制硬件系统,提升人形机器人非结构化环境下全身协调鲁棒移动、灵巧操作及人机交互能力。持续推进中科大、合工大、江淮中心、安大等团队基于模型、基于学习两种技术路线攻关,不断优化运动控制算法,推动腿臂协同、全身控制等新型算法更新迭代。支持面向人形机器人的智能技术底座平台开发,形成底层操作系统和开发环境,建立通用软件开发架构,构建开发者生态。
肢体关键技术群。面向人形机器人高动态、高爆发和高精度等运动性能需求,用好现有机器人技术基础,系统部署“机器肢”关键技术群攻关,创新人体运动力学基础理论,打造仿人机械臂、灵巧手和腿足,突破轻量化与刚柔耦合设计、全身协调运动控制、手臂动态抓取灵巧作业等技术;面向人形机器人本体高强度和高紧凑结构需求,攻关“机器体”关键技术群,突破轻量化骨骼、高强度本体结构、高精度传感等技术,研发高集成、长续航的人形机器人动力单元与能源管理技术。
关键共性技术群。围绕行业亟待解决的关键共性问题,开展通用人形机器人本体原型、工具链、产品检测、开源OS及开发者社区等重点任务攻关;开展针对人形机器人构型的专用操作系统关键技术攻关,包括人形机器人运动规划和插补计算、关节运动量分配,关节位置和力矩控制、行走稳定性控制策略等;开展人形机器人工具软件的关键技术攻关,包括人形机器人设计理论和方法、仿真和实验测试原理等。
(二)培育重点产品。
4.攻关整机产品。对标国内领先机器人产品,按照工程化思路布局我省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依托省内研发机构、高校等院所及优势企业搭建人形机器人通用整机平台、大模型服务开发平台、共性技术服务平台、通用智能机器人技术底座等,支持后续个性化功能开发。鼓励优势企业,聚焦汽车产线、3C制造、安防应急、养老陪护、展览展示等领域,开发低成本交互型、高精度型以及极端环境下高可靠型等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依托中科大、安徽大学等院校探索验证电驱动、液压驱动、材料驱动人形机器人技术路线,推出不同动力解决方案的人形机器人。逐步提升人形机器人整机的批量化生产制造能力,持续提升整机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牵头单位:省工信厅,配合单位:省科技厅、合肥市人民政府、芜湖市人民政府、相关院校)
5.夯实关键部组件。结合我省现有基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专用传感器方面,突破视、听、力等高精度传感关键技术,支持企业重点发展多维力矩传感器、视觉传感器等产品,提升环境综合感知能力。执行系统方面,重点发展高功率密度执行器,满足本体高爆发移动和高精度作业需求。控制系统方面,重点布局仿生设计与优化、多关节高性能运动控制、环境感知与导航、地形适应与平衡控制、足臂协调复杂作业等关键技术,提升运动控制、认知决策等计算效能。前沿基础零部件方面,支持企业研发人工肌肉、电子皮肤、肌电传感器等。动力系统及结构方面,借力新能源汽车技术,支持企业研发长续航、高密度动力电池、轻量化骨骼架构等。